大圣证券 奥斯曼帝国称霸欧洲数百年,为何后来被西方列强称为“欧洲病夫”_沙俄_尼古拉一世_穆罕默德·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你们登上鹦鹉螺号大圣证券,跟随我一同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今天,我们要聊的主题是“欧洲病夫”,这是一个历史上的有趣称号,而这个称号,居然和奥斯曼帝国紧密相关。我们通常听到“西亚病夫”来形容奥斯曼帝国,但事实上,欧洲人从来没有用“西亚病夫”这个词,而是称其为“欧洲病夫”。那么,为什么奥斯曼帝国会被冠以“欧洲病夫”这一称号呢?接下来,船长就带你走进这段历史,揭开它背后的原因。
一、欧洲病夫的由来
1825年12月,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登上沙俄的帝位,成为沙皇。即位后的尼古拉一世迅速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并继承了历代沙俄帝国扩张领土的传统。他瞄准了奥斯曼帝国,视其为衰弱不堪的目标,认为其在衰败的边缘,简直就像是等待屠刀的羔羊。因此,沙俄很快将奥斯曼帝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1828至1829年间,沙俄发动了第九次俄土战争,成功吞并了奥斯曼帝国原本控制的多瑙河流域和高加索山脉的大片领土。
展开剩余77%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奥斯曼帝国的内忧外患不断加剧。1831年,埃及省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为了扩展自己在叙利亚的势力,挑战奥斯曼的权威,发动了埃及—奥斯曼战争。埃军在战场上大获全胜,甚至一度逼近奥斯曼的帝都伊斯坦布尔。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被迫向宿敌沙俄请求援助。他在签署《洪基尔-斯凯莱西条约》时无奈地叹道:“落海者为了求生,即使是毒蛇也必须紧抱!”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法国和沙俄出面调停,担心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扩张会破坏近东的平衡。最后,在英法俄等列强的压力下,埃及宣布停战,奥斯曼帝国暂时保全了自己。
然而大圣证券,沙俄并不甘心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尼古拉一世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暗中合作,试图瓜分奥斯曼帝国。尼古拉一世甚至称奥斯曼帝国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病夫”(因为君士坦丁堡正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沿岸)。不过,由于奥地利出于遏制沙俄扩张的考虑,最终拒绝了这一提议。
1852年,尼古拉一世打算再次对奥斯曼帝国发起攻击,他对与英国首相约翰·罗素的谈话中提到:“奥斯曼不过是一个重病缠身且即将死去的病人,我们必须在他倒下前做好一切准备。”同年,约翰·罗素将这段对话公之于众,并用“欧洲病夫”这一说法形容奥斯曼帝国,从此,欧洲各国普遍使用“欧洲病夫”来指代奥斯曼帝国。而对于奥斯曼帝国而言,实际上它长期自认为是欧洲的一部分,且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欧洲一侧,因此根本没有“西亚病夫”这一称呼的存在。
二、奥斯曼与“欧洲病夫”的关系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始于1299年,当时奥斯曼一世以部落首领身份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并逐步称自己为苏丹。自那时起,奥斯曼帝国开始了长达400年的扩张之路,最终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奥斯曼的军事力量不仅使其成为东欧的霸主,也让欧洲的各国为之震惊,甚至感到深深的威胁,奥斯曼帝国成为了欧洲人心头的梦魇,持续威胁了欧洲超过200年。
然而,到了19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强大的存在。其曾经横跨三大洲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首先是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失败,失去了匈牙利等领土;接着在与沙俄的对抗中接连失利,逐渐丧失了对克里米亚半岛和黑海北岸的控制。这时,巴尔干半岛的各民族在沙俄的挑唆下纷纷起义,奥斯曼帝国对其欧洲领土的控制逐渐变得脆弱。
1853年,俄土战争爆发,英法两国决定派兵援助奥斯曼帝国,以防止沙俄进一步南扩,成功地阻止了沙俄的侵略计划,给了奥斯曼帝国半个多世纪的喘息之机。直到奥斯曼帝国最终覆灭,它始终与“欧洲病夫”的称号保持着紧密联系。
三、后世的用法
到了1914年,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阵营,开始与协约国作战。战败后,奥斯曼帝国在1918年走向解体。1922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军事领导人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废除,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的彻底灭亡,也不再被称作“欧洲病夫”。
不过,进入20世纪以后,“欧洲病夫”这一称号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1917年,沙俄在战争中的接连失败,加之国内的政治风波不断,成为了美国眼中的“欧洲病夫”。
此后,这一称号不仅仅指代奥斯曼帝国,也被用来形容其他经济和政治处于困境的欧洲国家。例如,在1970年代,英国因经济疲软而被称为“欧洲病夫”,而其中的苏格兰地区,由于居民健康问题,更是被特指为“欧洲病夫”。
总之大圣证券,“欧洲病夫”这一称号经历了从奥斯曼帝国到其他衰败国家的逐步扩展,成为了对那些政治不稳、经济落后的国家的形象描述。它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标签,也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衰弱国家的普遍看法。
发布于:天津市同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荆叶优配 井柏然领证了?出生28天被亲妈抛弃,成名后花三千万给奶奶买房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