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 【印象70后】70 后:从黑白胶片里走出的彩色人生
岁月要是部电影财新网。
70 后就是从黑白画面里站起来的人。
一步步,走进了彩色世界。
有人说他们赶上了好时代。
没人说清。
他们曾在寒风里裹紧单衣。
也在星光下握紧拳头。
米缸与牛排之间
八十年代的傍晚。
村头挂起露天电影幕布。
半个村子的人,扛着板凳来。
70 后还是毛孩子。
挤在人群里看《地道战》。
黑白影像里的枪声。
比家里那台老收音机热闹多了。
米缸见底是常事。
过年才能闻到肉香。
一块带肥的红烧肉。
在碗里摆三天,舍不得吃。
夏天穿姐姐改小的花衬衫。
袖口磨破了,还在穿。
冬天窝在南方的湿被窝里。
冻得蜷成虾米。
天亮时,被头上的冰碴子扎醒。
谁也没想到。
日子会跑这么快。
昨天还在泥瓦房里写作业。
今天住进了电梯公寓。
当年背着蛇皮袋,挤绿皮火车打工。
如今刷着手机订高铁票。
从顿顿白米饭,到偶尔吃顿牛排。
从全村凑钱买电视机,到全家出国旅游。
他们把苦日子,嚼出了甜味。
现在早晨喝碗小米粥。
傍晚倒杯红酒。
70 后总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滋味财新网。
那是从穷日子里熬出来的。
对生活的实诚。
夹缝里长出的韧劲
70 后没什么 “啃老” 的福气。
爷爷辈扛过锄头。
父母辈算过粮票。
他们从生下来就知道。
想要什么,得自己挣。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考上大学的,能跳农门。
落榜的,背着行李闯广东。
毕业没有铁饭碗。
找工作得托关系、碰运气。
结婚买房时。
存折上的数字,总比房价少个零。
可他们学会了在夹缝里找乐子。
当年在工厂宿舍,就着煤油灯写信。
现在在微信群里,跟老伙计侃大山。
聊孩子的补习班。
吐槽股票的涨跌。
发个养生链接,配句 “不服老不行喽”。
转头又在酒桌上,跟人拼到半夜。
有人说:“我们是被互联网追着跑的一代,也是用半条命换半套房的傻子。”
这话一出。
满桌 70 后都笑了。
眼角的皱纹里。
全是没说出口的不容易。
沙漏中间的人
转眼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
70 后像个沙漏。
上面是父母斑白的头发。
下面是孩子期待的眼神。
自己夹在中间。
看着沙子一点点漏完财新网。
父亲住院的缴费单刚签完字。
儿子的学费催款短信又来了。
开会时手机调成静音。
却总盯着屏幕,怕错过家里的电话。
累到不想说话时。
推开家门,看见桌上的热饭。
又觉得能再扛一阵。
有次同学聚会。
有人说:“现在最怕手机响,不是老板找就是医院催。”
没人接话。
都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酒是好酒。
却喝不出年轻时的痛快。
只尝到点沉甸甸的滋味。
可第二天闹钟一响。
还是照样起床做早饭。
送孩子上学。
挤地铁上班。
就像他们常说的:“咬咬牙,日子总得过下去。”
老歌里的少年心
70 后不爱晒名牌包。
朋友圈里最多的是三样。
父母的体检报告。
孩子的奖状。
院子里刚开的月季。
偶尔翻出旧相册。
看到穿喇叭裤的自己。
会对着镜子叹口气。
但听到老歌响起。
还是会跟着哼两句。
脚不自觉地打拍子。
同学群里吆喝一声 “聚聚”。
再忙也会腾出时间。
哪怕只是坐着聊聊天。
他们经历过粮票的金贵。
也见过扫码支付的便捷。
挨过老师的戒尺。
也学会了跟孩子平等对话。
看透了生活的难。
却依然相信明天会更好。
有个 70 后在朋友圈写:“小时候觉得长大是件酷事,现在才知道,能笑着长大,才是真本事。”
岁月酿的酒
有人说 70 后是踩在浪尖上的一代。
其实他们更像河床里的石头。
被水流磨平了棱角。
却越来越沉。
他们见过村里的土路,变成柏油路。
也见过城里的高楼,盖过天际线。
住上了带阳台的房子。
却总怀念老家院里的那棵梧桐树。
坐上了时速三百公里的高铁。
却记得当年步行十里路,赶集市的兴奋。
真正让他们心头一暖的。
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
是老伴递过来的一杯热茶。
是周末全家围坐的一顿饭。
是老母亲念叨 “天冷加衣” 的电话。
就像那首老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70 后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
只是默默地。
把风雨走成了坦途。
如今再看他们。
眼角有了皱纹。
两鬓添了白发。
可眼里的光。
比年轻时更亮。
那是从黑白岁月里攒下的。
对生活的热望财新网。
同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恒盈配资 英格兰严重缺水已成“国家重大事件”
- 下一篇:没有了